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徐迎新、李陵申带队调研东方国际集团

  中国纺织工业是中国第一大净出口创汇产业,始终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行业创汇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近年来一些外贸企业纷纷进行国际布局,带动中国纺织产业进入全球布局阶段。那么身处一线的外贸企业市场拓展情况如何?其海外布局出现哪些趋势?发展模式有何特色?面临哪些困难?未来发展着力点是什么?
  
  3月13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李陵申带队的两路调研组汇聚上海,组织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召开了一场以企业外贸发展及“一带一路”布局现状与行业国际化投资特点为主题的座谈会。中纺联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中纺联国际贸易办公室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林云峰,中纺联市场部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梁鹏程等参与调研。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具有150年历史的上海纺织集团和具有近70年外贸历史的原东方国际集团于去年8月联合重组而成,是一家拥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时尚产业、健康产业和供应链服务为核心主业,以科技实业、产业地产、金融投资为支撑的大型跨国集团。2017年,集团营业收入970亿元,利润22亿元,进出口81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集团和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季胜君介绍,东方国际拥有贸易与国际化、品牌与时尚、科技与制造、健康产业、供应链服务、不动产开发经营和金融投资等七大业务板块。
  
  通过全球布局、跨国经营,东方国际集团跨国企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上海最大的综合性贸易集团,东方国际始终坚持全球化视野,不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在产业链上、在关键环节上进行全球布局配置资源。在发达国别市场,集团积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国际合作,集聚资源,瞄准纺织科技含量高和时尚度能力强的标的,进行产品、市场、技术、团队、资本五大要素可持续的集中收购。集团目前拥有制造企业100多家,收入占比近20%,其中海外制造企业数占集团制造企业近50%,企业近一半的员工为海外员工,拥有海外业务机构96家,分布在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封亚培介绍,集团非常重视科技制造这一板块,去年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围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先进制造业,支撑时尚产业,对集团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布局。提出以时尚、健康、工物贸服供应链三大产业群为重点,用开放的思想、全球视野、市场眼光、集成的方法,建设一流的企业、实验室、研究所、人才团队。
     
  近年来,集团及下属企业在传统贸易和制造的基础上立足“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定位,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增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去年,“三枪内衣”这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刚刚度过了80周年的生日。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曹春祥说,三枪在全国有26个分公司,3000多家渠道,160多家直营渠道,去年销售实现20亿元。近几年来三枪围绕渠道建设实现了转型升级,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近800家ULOVE三枪生活馆渠道新模式店,打开了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销售增长了30%~40%,预计今年仍会增长30%。目前,三枪又在尝试推出“无人售货智能柜”,现在已在上海的医院、宾馆附近投放,效果比较明显,未来将在全国推行。
  
  曹春祥介绍,在此基础上,三枪还将探索试点体验式零售终端等新零售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贯通,打造独具特色的“零售+产业生态链”渠道模式。同时,“三枪”将在亚洲其他国家率先开出品牌的海外线下实体店铺,凭借在国内电商领域的成功经验与资源优势,打通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强势推进“三枪”的线上海外购业务。同时,“三枪”将进一步打造全球化的供应链支撑体系,积极对接国际前沿的全球时尚设计资源,努力提升“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专业化运作能级。
     
  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上海市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公司副总经理朱毅介绍,公司产品主要以棉涤纶布为主,产品虽然常规,但近年来公司年出口额一直稳定在3.3亿美元,这源于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自营业务比重在50%左右,公司产品主要向亚非拉等高风险国家出口,但公司对销售供应链把握较好,除本部设有专事进出口和国内贸易的业务部门以外,还有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控股子公司及印染厂,并在海外设有贸易机构,公司收购网点遍及全国,与国内数千家工厂有常年购销业务,在全球建立了辐射130个国家5000多家客商的销售网络。
  
  二是重视自主品牌建设。目前公司拥有32个自主品牌,在实际出口业务中大量被使用。尤其是“银河”牌商标,已成为著名的棉涤纶商品品牌。
  
  三是工贸联动。公司贸易涉及广阔,除了经营各类纺织品及其制成品和其它非纺织品类商品的进出口业务、承接补偿贸易、来料、来件、进料加工业务,进行技术设备引进和技术交流,接受国内委托及进出口代理业务之外,还涉及国内贸易、服务贸易、房产经营、广告宣传、投资实业、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诸多领域。
  
  朱毅谈到,未来企业将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结构,向快时尚、功能方向发展,并拓展和整合供应链,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志军介绍,近年来,申达股份在服装外贸、车用纺织内饰、新材料产业三大板块取得了新变化。服装外贸方面,申达股份在美国开设或收购了4家贸易公司,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供应链优势也更加明显,未来将加强外贸转型升级和国际化拓展,努力向以自营为主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车用纺织内饰方面,企业利用技术、资本纽带,不断提高车用纺织品市场集聚度,通过收购美国车用纺织品公司股权,实现从软饰到硬饰的拓展,并实现了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纺织新材料是公司重点发展的新兴业务,产品涵盖了沼气膜结构、建筑膜结构、防水卷材、充气材料、车用蓬盖布和多个种类自主研发的土工合成材料,主要用于民用、军用领域。
  
  “企业现在面对的困惑是如何增强国际化运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一个车用纺织品技术中心,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未来能提升汽车内饰业务的全球研发协同能力。”陆志军说。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申达股份新材料事业部下属的企业,总经理胡淳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新材料的研发是基于补充和替代传统材料而研发,目前我们在多功能材料补充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替代材料研发方面面临挑战,急需做些新变化。但是现在比较迷茫,不知未来如何走好新材料产业这条路。”
     
  汇率、环保是最大影响因素
  
  201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了微增,预计今年也将平稳增长。不过今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却出现飞速增长,增速远超全国外贸出口。据海关数据统计,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03.5亿美元,增长85.3%,其中纺织品出口89.2亿美元,增长94.3%,服装出口114.3亿美元,增长78.9%。1-2月累计出口434.4亿美元,增长25.5%,其中纺织品出口189亿美元,增长34.4%,服装出口245.4亿美元,增长19.4%。
  
  那么今年外贸形势是否将迎来转折点?座谈会上,多数企业家认为这一数字还不能代表行业整体走势,还要看3月数据的表现。针对影响出口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企业家们以自己的实际案例给出了答案:汇率波动幅度大和环保压力。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贸易与国际化事业部副总经理汤春方介绍,由于汇率波动影响,去年以来,企业出口欧盟市场下降幅度大,再加上东南亚劳动力成本较低,很多订单都转移到了东南亚。“我们一部分内销的产品是在东南亚加工,因为从东南亚进口回来的产品价格比在中国生产的还便宜。”汤春方说,此次集团联合重组,拥有了“工业+时尚”的独特资源,未来还要更加夯实基础,加强内部联动,做强做大产业链优势。
     
  “汇率是高还是低关系都不大,关键是要稳定。”朱毅介绍,由于汇率波动幅度较大,2017年企业损失将近2000万元。针对这个问题,企业也不断寻找解决办法,比如通过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这需要有严谨的预判性,买多了有风险,买少了不起作用,金融工具不是长远解决办法。”
  
  上海申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玛天羽谈到,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不仅是财务方面的损失,更隐藏着价格空间被挤压、利率基础被侵蚀,核心竞争力被削弱的影响。他认为,尽管现在中国仍是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但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产能转移和被转移已不可逆。“中国纺织目前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今后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比如以前企业对自己的定位仅仅是个供货商,现在要转变角色,做一个一站式的供应商,做一个订单的管理中心,将触角伸到低成本国家。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设计、面料开发、财务支持等来解决遇到的问题。”玛天羽说。
  
  此外,环保压力大也是企业提到较多的一个因素。上海市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下属企业绍兴海神制衣印染有限公司地处浙江绍兴袍江区,通过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了环保发展,“虽然我们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但是还是不能获当地政府认可。发达国家也有印染业务,他们怎么做?”季胜君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对于企业的困惑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徐迎新、李陵申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并表示,调研组将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并将企业的建议传递给国家相关部门,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更好地可持续健康发展。